当前位置:政策正文

数字赋能的教育新生态——株洲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

国际教育信息网 2023-12-26

  2023年开年最火热的概念,可以毫无疑问地“颁给”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ChatGPT”。由此可见,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改变人类社会。近年来,我国教育数字化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随着“推进教育数字化”首次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式进入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与此同时,株洲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也从未停步,智慧课堂、大数据分析系统、个性化学习系统、名师网络工作室、家校共育网络APP……以开放式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株教云”为基点的株洲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也赋能教师发展,辅助学校管理,助力家校共育。

  株洲教育数字化变革正悄然发生。

  效应:由“一朵云”开启的数字化变革

  2018年6月,株洲启动智慧教育云平台建设(下文简称“株教云”平台),消除各平台的层级壁垒,加强数据汇集,全面建成教育信息化公共服体系,为教育教学、教研和管理提供精准化、智能化的数据服务。

  这到底是一朵什么样的“云”?

  通俗地说,“株教云”是一个开放式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由应用中心、资源中心、学习空间、智慧校园和教育数据四大模块构成。经由它实现了全市的学生教师学校数据、教育教学数据、教学资源的互联互通,汇集国家省市县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管理和第三方应用,运用大数据分析手段,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决策和指导成为可能。

  株教云”不仅是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一把“利剑”,更是一张反映宏观教育管理的“晴雨表”。区域学生统计、生均校舍面积、孤儿学生、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留守儿童、大班额、就近入学、外来务工子弟情况……“株教云”借助大数据分析手段,形成全市“教育大数据中心”,依据学生基础数据、教师基础数据、学校基础数据等,为教育教学管理决策提供大数据分析服务。

  教育装备管理与实验教学云平台就是“株教云”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范例之一。该平台分两大功能,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功能和教育装备管理功能。通过平台的教学管理功能,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可以下达实验教学计划和要求,实时动态掌握学校和教师实验教学开展情况,为教育督导、教学考评和教师绩效考核提供依据,而实验教师可以用一台智能手机,轻松实现实验课的预约、安排、登记。通过云平台的装备管理功能,教育行政部门可掌握学校装备的配备现状、建设差距、发展空间,为相关部门和学校合理配置、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还可以规范学校装备管理工作,解决管理难、报修难、质量追溯难的问题。

  “株教云”不仅服务于学校,更侧重服务于家长、学生和社会,“株教云智慧幼教平台”就是这么一个范例。

  “请您打开‘株教云智慧幼教平台’小程序,就能查看到各幼儿园信息。”市教育局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科工作人员耐心地解答家长的入园咨询问题,回复过程有条不紊、忙而不乱,这跟过去的繁忙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疫情期间,不方便去看幼儿园,网上搜的资料又不齐全,很难挑选到心仪的幼儿园。”孩子马上要读幼儿园了,市民刘女士有些焦虑。“通过该平台可以根据区域、价格、办园性质、距离远近等条件进行精准筛选。平台图文并茂、公开透明,真正实现一目了然,园所信息全掌控。”市教育局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中涵盖了株洲市千余所幼儿园,包括详细的园所介绍、公开透明的收费价格、相关图片,还能直接导航到目标幼儿园地址,精准计算步行、驾车、公交的时间和路线。依托该平台进行了机制创新,可以压缩每个环节的时间,保证适龄幼儿有园入、入得好、入得快。

  家长在幼儿园线下完成报名交费后,还可以直接在小程序内申请注册幼儿学籍,避免线下笔录和登记的麻烦。注册学籍成功后可以进入家长界面,查看自己孩子所在幼儿园发布的园所动态以及相关通知,了解幼儿园的每日食谱,还可通过线上完成请假、转学、投诉、评价、考勤等。

  此外,各区县、学校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株教云”平台,做好“加减法”。如此一来,既有全市层面的“规定动作”,又有个性化的“自选动作”,教育数字化得以呈现更加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

  “株教云”平台的整体推进如同“蝴蝶效应”,带动了整个巨大的连锁反应。各区县、学校也自主探索推进数字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逐渐演变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

  位于芦淞区白关镇云山村的小规模村小团山小学的师生们,就这一新的教育生态的受益者。

  2022年6月,一场联合信息化实施的Runbot套装STEM项目教学活动在团山小学五年级开启。活动不仅训练学生实操,让孩子们给自己搭建的小风扇装上智能模块,更在“项目答辩会”上接受火箭总设计师的线上点评。这群农村孩子与专家答辨时表达流畅、应答清晰,阳光和自信在他们脸上一览无余。

  这一切都源于团山小学2019年开启的信息化建设与课程建设融合项目,他们将“建设智慧校园、重构课程”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以“人工智能、宇宙探索”项目课程引领学生走向未来。一举改变了硬件设施落后、教师结构失衡、学生起点低、课程单一等系列问题。通过三年努力,学校突破重重困难,结合STEM理念开展的项目式教学形成的校本课程工作得到了大家认可,形成了特色发展之路,树立了团小特色品牌。

  最终受益者自然是在校的一百多名留守儿童,项目课程的实施不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互联网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实践创造能力等更形成了有突出代表的成果。在2022年7月份由湖南省教育厅、省体育局举办的湖南省青少年体育模型比赛暨湖南省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中,学校有二十多位学生获得一、二等奖。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将变革教育。”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安浩说。

  赋能:从课堂到教研,看得见的成长

  在荷塘区美的学校六一班教室里面,谭靖娟老师正在实录她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谭老师使用来自云端的希沃白板5课件,运用一体化智能黑板与孩子们进行教学互动,同时,通过班级优化大师,给予每名参与互动的孩子实时的评价。在课程结束之时,“智能录播系统”里的课堂数据已经实时采集,分析报表已经形成。课后,谭靖娟老师登录自己的帐号,进入系统的教学活动,点开“谭婧娟老师课堂分析报告”,一系列课堂观察数据就展现在眼前。

  接下来,谭老师可以就智课系统提供的教学视频与教学数据进行反思,清楚的发现自己的教学特征,并通过智课的录播与行为分析功能,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诊断与分析,及时学习,实时进度。

  除此之外,美的学校还借助智课系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准教研活动。老师们一边倾听赵姜艳老师执教四年级三班孩子的《蝙蝠与雷达》;一边拿着平板登陆系统实时观察、交流与点评。老师们还进一步依据系统中的LICC课堂观察量表自动生成的“课堂分析报告”,以及自己的主观评议课数据进行精准教研。

  如此一来,在评课时,有智课大数据的支撑,又有老师们的主观评议,老师们深度剖析了赵老师的课堂,执教者和评议者都通过精准教研活动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成长。

  基于此,美的学校创设了云网端合一的智慧教育生态,运用观察型评议课和大数据相融合的方式,实现了精准教研,缩短了青年教师与成熟型教师的能力与发展差距,实现青年教师的跨越式发展和学校的快速发展。

  如果说美的学校智课系统是基于校本的教师发展平台,那么株洲各中小学的名师网络工作室则更辐射到全市城乡,是教育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的另一种样本。

  李玮名师网络工作室的“主打牌”是“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融合”,他领着工作室来自全市各区县的成员广泛开展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新技术研究的网络“云教研”。工作室还多次承担市级大型活动,开展网络听评课活动、线上讨论,老师们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客户端与名师在线研修,实现同步、异地的交流学习,通过“云教研”“云研讨”,实现了网络教研常态化开展的建设目标。未来,工作室的建设资源可以有效缓解官网学科教学、培训优质资源匮乏的问题,为教师和学生的在线学学习研讨提供丰富的资料。

  2022年,株洲市12个名师网络工作室成功入选湖南省名师网络工作室,有核心成员280人,骨干教师365人,覆盖全市2403名教师,完成精品课制作173节,积累精品资源70241个,工作室访问量累计达到288573次。

  泛在:教育时时处处都在

  “一个知识点不明白,可以在‘我的荷塘’APP的‘优课堂’中随时学习,再也不用因为没有能力辅导孩子而焦虑。”家住荷塘区的王先生对区教育局大力推动的“精品课”建设颇为赞许。

  荷塘区的“精品课”建设,将孩子们的课堂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线下拓展到线上,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形成了“以资源应用促师生成长”的教育生态文化。

  在精品课资源建设中,各学科还设计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作业,如古诗配画、思维导图本、循环日记本、错题本、综合实践作业、美文集等各种类型的特色作业,丰富的作业资源和教育资源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的需求。通过努力,他们形成了“1+1”课下教学的新模式,即作业和特长发展项目“1+1”,使课上教学的外延不仅仅体现在时间的延伸上,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多彩的成长舞台,实现了教学多样化。给全区4万多中小学生的家庭架起一座真实的育人桥梁——线上+线下课程资源平台,建构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3+X”教育信息化课程资源体系。让课程不止于课堂,学习不止于教室。

  除了“优课堂”栏目,“我的荷塘”APP还有“守护星”和“知心屋”栏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家校共育,以及课余时间的心育补充。

  谈及线上家校共育,最有发言权的还数天元区隆兴中学的家长们。

  “没有想到我作为家长能评为‘家校共育先进个人’!隆兴中学家校共育网络平台让我学到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和孩子一起成长!”

  隆兴中学一位家长在朋友圈幸福地晒着获得的荣誉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缘于隆兴中学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搭建的“家校共育线上平台”,让家长也能实现随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泛在学习”。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分段推进与螺旋式上升相结合的方式,对家长进行系统化家庭教育培训。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使家长的学习打破了时空局限,形成了以泛在学习为基础的名师指导模式,构建了以自发式为主导的家长学习共同体,最后形成了以伴随式评价为主体的激励性机制。

  学校还充分发挥平台的自主收集数据的方式,每月、每学期、每学年分班级、年级组、校级表彰一批“最美家庭”、“优秀家长”、“家校共育先进个人”,树立典型,实现选好一个点、带动一大片的目的。

  家校共育平台自2022年10月上线以来,累计开发各类课程100多个,惠及学校1900多名家长,实现了全员参与、丰富有效的家校共育新局面。

  2204班一家长说道:“好的关系一定是胜过一切教育,关系更大于教育。家校共育平台上的课程告诉了我们应如何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我们更要做到以身作则,多了解多沟通多鼓励,学会控制情绪。”隆兴中学心理专职教师刘佳蕾也表示:“家校共育网络平台上的‘记录生活中的小确幸’活动已进行了一段时间,来电进行心理咨询的孩子和家长明显减少。”

  从“株教云”开发到各区县各校的数字资源上线,如今,株洲市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条件已实现全面提档升级,基本形成泛在化学习环境。

  助力:在云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

  荷塘区域内有五所农村学校,为促进校际优质均衡发展,该区除了逐年逐步形成数字精品课资源体系,另一项举措是借助网络联校和移动教研APP开展区域内校级或校际间的赛课研课活动,实现校际间教学教研间全方位互动,让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服务。

  茶陵县与荷塘区情况则截然相反,全县135所学校中,农村学校占比为92%。这些村级小学大多地处偏远,信息、交通不便。点多面广、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欠缺……是茶陵县大多数村小所面临的问题。

  推进全县教育振兴发展,首先要补短板,让散布各处的村小“连”起来。茶陵县建设教育县域网,以教育局城域网数据中心机房为核心,通过裸纤与全县中心小学以上的所有学校进行联接,主干实现了千兆传输,全县各级学校全面纳入教育城域网。通过“网络联校实验县”的实施,茶陵县搭建网络联校管理与应用服务平台,创新网络联校“联建联用”。

  在此基础上,又建设2所主校,2所分校,利用现有电子白板、一体机,借助免费的云课堂软件,对城区两所窗口示范中小学与偏远乡镇中小学实施了“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开启了“以示范校带薄弱校,中心校带教学点”的早期尝试。在19所乡镇中心小学建立网络联校“主讲教室”,93个教学点建立“互动教室”,实现中心小学对教学点视频会议、直播课堂、网络教研、应用培训等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通过建立“示范校带薄弱校”的帮带模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网络教研水平。

  依托网络联校应用,分布在茶陵县各地的村小终于“连”了起来。县城16所中小学还与乡镇中小学建立结对帮扶,形成“姊妹学校”,舲舫中心小学就是其中帮扶乡镇之一。舲舫中心小学有一所中心校,5所村级教学点,其中4个教学点仅有两个年级两个老师,教师兼课多、任务重、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获不方便。通过共享优质教育资源,4个教学点课程不能开齐、开足、开好的难题得以解决。

  每周三晚7点到8点,是茶陵县的“茶乡夜话”开讲时间。每每这时茶陵县教育局都会邀请相关专家或优秀教育管理者,围绕一个话题,通过现场直播,用讲座、对话或做客直播室等方式,对教育热点问题通过面对面或现场网络连线方式,对中小学教师及部分家长展开培训。

  “茶乡夜话”第四期“‘双减’背景下教师观课议课策略”研讨活动的主讲人是下东中心小学校长尹兵初,直播前一周他就建了一个“茶乡夜话——观课议课策略”微信群。群内是一支由6名本校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团队,并对文案初稿进行了反复商榷与修改,目的是完美呈现主讲内容和及时应对场内外参培教师的发问。

  “茶乡夜话”前六期话题,只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交流。到了第七期,话题延伸到了更广泛的人群。这一期的主题是“依法带娃”,嘉宾不只有校长、学科骨干教师,还有来自茶陵县司法局的主要负责人和家长代表。由于人气爆棚,当晚的“茶乡夜话”直播现场搬到了茶陵县芙蓉学校报告厅。这是一座能够容纳近800名观众的大厅,茶陵县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特批了90名学生家长代表参会。嘉宾们结合典型案例,就家长提出的家庭教育难点、热点问题展开了探讨。直播刚一开始,直播平台上就“挤进”了数万名观众。

  迄今为止,“茶乡夜话”栏目通过直播平台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四期节目,线上线下累计观看人数达30余万人次。其中,《探讨作业设计策略,助力落实减负增效》红网时刻新闻上的点击率高达65.6万次。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都需要积极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更好满足市民对“美好教育”的向往,我市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应用为要,聚焦高频急难事项选对应用场景,聚焦难点堵点找到解决方案,聚焦重点突破树立示范标杆,持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不仅依靠技术的迭代,更需要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让教育更有“温度”,才能最终让每个市民都能享受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红利。

今日推荐
人教版音乐教材经验交流暨培训会在扬州
人教版音乐教材经验交流暨培训会在扬州

  12月17日-21日,人教版音乐教材经验交流暨培训会在扬州举办。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王日春,扬州市人民政...[详细]

独家专栏
热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