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小学正文
当今社会的人变得越来越“冷漠”,只要危险不涉及到自己,就都置若罔闻。
现在有些学生文化底蕴很差,不知道何为传统文化,也不愿去了解和认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语文是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课程,语文课本中有不少体现民族文化精华的作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孕育一种文明。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当学生掀开悠久的历史,会发现语文课本中,圣贤的至理名言、诗词歌赋、感人事迹数不胜数,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从小就应该了解我国的发展历史,了解伟人们的付出,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和无私伟大的奉献精神。让学生更加有决心,有毅力去学习。因此,教育相关部门非常重视语文课本,在教材的编写上下足功夫,根据教育发展变化,会删除一些课文,也会新增一些课文。
小英雄赖宁救火故事,走进语文课本
家长翻阅现在中小学生的课本,不难发现很多曾经的英雄人物,逐渐被从课本中删除,少年英雄赖宁就是其中之一。
赖宁出生于1973年10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赖宁就非常喜欢学习,而且道德品质很高,在小学生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除了学习之外,他还喜欢绘画和书法。
以全县第一的成绩,顺利考入当地重点中学,进入中学后,成绩依旧名列前茅。如果放在当今社会,他一定能够高考好大学。可是他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中学时代。
赖宁的家乡在当时是著名的火险区,经常发生火灾。1988年赖宁15岁,他所居住的地方由于狂风肆虐,出现电路问题,使得山上形成一片火海。眼看火势难以控制,正在生病的赖宁发现火情,急忙呼唤小伙伴一起上山救火。
即便大家很努力,但无法完全抑制火势蔓延。消防兵赶到后,将赖宁和小伙伴带离现场。可是赖宁不甘心看到火势蔓延,又返回山上救火。最终大火被扑灭了,赖宁也在此次救火行动中失去了生命。
第二天发现赖宁的遗体时,他紧紧抱着一颗松树,脚还维持向上攀爬的姿势。家长为此伤心欲绝,两个月之后,赖宁被授予“英雄少年”光荣称号。也因此,赖宁的救火故事被收入语文课本中,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然而,转眼间距离赖宁牺牲已经过去34年,他的救火故事却被被从课本中删除,照片也被摘下。这究竟是为何?
小英雄赖宁为何被从课本中删除?真实原因可以理解
相信很多70后,80后都知道赖宁的故事,上学期间老师也会让学生将其当成学习榜样。现在之所以被从课本中删除,学者直言对学生影响很大。
学者表示,赖宁救火故事内容与当今时代思想不符。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出现类似火情的情况比较低。而且现在家长都会这样教学生,遇到危险不要充当个人英雄主义,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通知相关人员解决问题。这也是当代社会的教育观念,并不提倡让学生因见义勇为失去性命。
这样的看法笔者也很赞同。只不过很多家长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教材中虽然不体现相关思想,但家长要通过其他方式,让学生懂得奉献精神,避免让学生养成遇到困难就逃避的习惯。
或许正是因为教育观念的转变,当今社会的人变得越来越“冷漠”,只要危险不涉及到自己,就都置若罔闻。这样的行为到底对不对,大家都无从评判,只能说体现出不同的道德素养。
虽然赖宁的故事已经不在语文课本中,但他的精神却永远存在。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恶人性命的做法,即便不符合当代教育观念,也应该得到大家的褒奖和学习。希望家长能够告诉学生,保护自己和救人不冲突,无私的奉献精神应值得大家肯定。